<ins id="gnhsu"></ins>
<noframes id="gnhsu"></noframes>

  • <acronym id="gnhsu"><optgroup id="gnhsu"><rt id="gnhsu"></rt></optgroup></acronym>

    首頁 > > 正文

    東西問|袁霓:為何從華人廟宇可看中印尼文化交融?

    2024年03月01日 14: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雅加達2月29日電 題:為何從華人廟宇可看中印尼文化交融?

      ——專訪印度尼西亞華文寫作者協會總主席、華人作家袁霓

      中新社記者 李志全

      印度尼西亞由超過1.7萬座島嶼組成,其中分布在主要島嶼的華人廟宇有上千間,最古老的有八百多年歷史。在華人聚集的雅加達、山口洋、巨港等地方,都有大小幾十甚至上百間廟宇。這些華人廟宇是怎么來到印尼的?如何從華人廟宇看中國與印尼文化的交融?印度尼西亞華文寫作者協會總主席、華人作家袁霓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印尼華人廟宇背后的故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印尼為何有如此多的華人廟宇?

      袁霓:在明、清以及民國初年,有大批華僑漂洋過海來到印尼。華僑下南洋時,多是“個體戶”。身處陌生的環境,他們需要一種心靈寄托。隨著鄉親們越聚越多,當地華僑慢慢就有了聯誼鄉情、團結合作、守望相助的意愿,通常就依祖籍地、故鄉或宗姓來結社,印尼便有了福建籍、客家籍、廣肇籍、永定籍人士所建的祠廟寺廟。有了這些神廟,遠居海外的華僑也有了一種精神寄托。因而,立廟安神成為一種普遍的做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華僑的身份后來轉變成了華人,但立廟安神的精神和文化內核一直都在。目前,印尼主要島嶼有華人廟宇上千間,幾乎所有大的城市都有一兩間華人傳統廟宇。從分布情況看,這些神廟主要設立在華僑最初上岸的地方,如東爪哇、中爪哇、西爪哇、雅加達、巨港、亞齊、坤甸、山口洋等地。

    民眾在雅加達班芝蘭中國城附近的開漳圣王廟(又稱陳氏祖廟)祭拜,該廟已有200多年歷史。李志全 攝

      中新社記者:這些華人廟宇的功能是什么,過去和現在有什么不同?

      袁霓:印尼華人廟宇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宗教功能,二是社會功能。宗教功能,主要體現在寄托心靈、拜祭祖先、辦法事等,包括恭請和尚、道士、齋姑誦經超度。印尼華人每當家中有喜事或喪事,都喜歡到廟里向神明求簽,祈神保佑。

    民眾在雅加達班芝蘭中國城附近的開漳圣王廟(又稱陳氏祖廟)祭拜,該廟已有200多年歷史。李志全 攝

      華人廟宇每年進行春秋兩祭,即清明祭祖與農歷七月盂蘭節普度。印尼一些較大的寺廟,每年七月十四晚就已經聚集來自四面八方不分種族、不分膚色的貧苦人家,只待七月十五廟門一開,主事人就會把包裝好的油、米、糖等送給他們。華人信眾相信,在盂蘭節施舍給貧苦人家,會得到福報。

      華人廟宇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在開辦學校、作為聯誼鄉情、議事的場所等。需要說明的是,不是所有的華人廟宇都建學校,但大部分都設中文補習班,比如在雅加達的百氏總義祠、魯班廟等,即使在當年禁止華文華語期間,這里仍在開辦學校,并設課外班補習華文。主要目的是讓弟子學習念經,順便也讓附近的孩子來學中文。有當地伊斯蘭習經院也派學生到補習班學中文,然后再教給他們的同學。最早設在印尼寺廟的學校是1787年由華僑雷珍蘭在“金德院”開辦的義學,稱為“明德書院”,經費由華僑組織的公館捐助,傳授四書五經等。

    2007年1月3日,隸屬印尼丹格朗文德廟下的孔教學校幼兒園的孩子,在華語老師的帶領下學習華文。王麗南 攝

      早年,因信息閉塞,印尼華僑華人的左鄰右舍、同宗鄉親、故老舊友一般會在佛誕日和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到廟上香,然后聚在一起論時事、話家常,交換家鄉信息,廟宇慢慢就變成了一種社交場所。另外,很多懸而未決的事情都會在廟宇定下來,廟宇也成為排解紛爭的地方。

    在雅加達班芝蘭中國城附近的開漳圣王廟(又稱陳氏祖廟)。李志全 攝

      與過去相比,現在的印尼廟堂功能主要是信仰和心靈的寄托。一些佛堂有高僧、師父講經和弘法,講解中華傳統文化。廟宇也是不少年輕人聚會交流的場所,比如在這里討論和決定慈善活動等計劃。

      中新社記者:在華文教育中斷期間,廟宇如何傳承?

      袁霓:蘇哈托政權于1969年宣布,有六種宗教為官方承認的宗教,其中包括佛教與印尼孔教,并要求每一位印尼國民都要信奉一種宗教。當時印尼所有寺廟需以佛教梵文命名,很多非佛教寺廟便會單獨設立佛堂。還有一些寺廟把廟門前掛的牌匾收起來,直到2000年之后才重新掛起來。

      在處境最艱難的歲月里,因為有廟宇的存在,印尼華人有了精神寄托之處,一些傳統文化也得以保存下來。然而,一些偏遠地區的廟宇,由于華人廟主不懂華文華語,雖然至今仍然堅守祖訓供奉著代代傳下來的神佛,但很多已經說不出到底供奉的是何神何佛。

    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的融道教、佛教、孔教為一體的廟宇,成為數代離鄉離土印尼華人的精神家園。圖為雅加達丹格朗市守衛孔廟幾十年的老華人為孔子像上香。王麗南 攝

      中新社記者:印尼華人廟宇的簽詩有何異同?

      袁霓:印尼華人廟宇的簽詩,主要看所供奉的神祇是哪一尊神。印尼華人廟宇的簽詩通常分為“雷雨師一百簽”“六十甲子簽”“觀音一百簽”“觀音廿八簽”“媽祖六十甲子簽”“關圣帝君簽詩一百簽”,以及藥王廟的藥簽有一百二十簽和六十簽等。這些簽詩大多數為古詩文,經過代代相傳,長則傳了幾百年,短則傳了幾十年。簽詩不斷復印,有的字跡已模糊,后代廟?;蛑鞒种缓门R摹,形似而讀不出,我們只好根據上下文來猜測。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華人廟宇文化的一種傳承。

      中新社記者:如何從華人廟宇看中國與印尼文化的交融?

      袁霓:海外華人最重視香火,只要有華人的地方,香火不絕。傳承之中,華人的文化、風俗等會與當地文化融合。為什么印尼華人廟宇能較好保存下來,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與當地融合。比如,印尼華人廟宇的簽詩基本會翻譯成印尼文,這是為了適應信眾不懂中文的問題,雖然詩詞無法完整翻譯,但注釋可翻譯,比如“功名有,遲莫嫌”“求財平,問婚好”等等。

    2007年,一種以英語、中文、印尼語三種語言進行教學的三語國民學校模式在印尼逐漸興起,廣為華人社會所認可。圖為日惹崇德三語國民學校的學生。楊北釗 攝

      以關圣帝君的簽詩為例:第一簽(甲甲大吉)“巍巍獨步向云間,玉殿千官第一班,富貴榮華天付汝,福如東海壽如山……”印尼文翻譯為:No.1(Sangat Baik)Bunyinya:Dengan Tindakan agung dan tetap menuju keatas langit. Diantara sekalian pengawal dalam keraton berkedudukan terutama. Thian kasihkan padamu kekayaan, keagungan dan kemakmuran. Rejeki Ibarat lautan timur, umur sebagai jua jagung……盡管這些翻譯不能盡得要領,但其要義無誤。通過這些詩簽,華文與印尼文達到了理解和交融。也因為有印尼文的翻譯,有寺廟主持印尼語的解簽,爪哇地區的印尼友族也會到廟里求簽詩,通過廟宇去更好地理解華人。

      印尼華人廟宇不區分信眾,無論是福建人或客家人,無論是不是華人,無論什么膚色,都能自由參拜。為幫助更多人了解中國的神佛故事,一些廟宇還設立了印尼文網站。華人廟宇在印尼的傳承,也是中華文化與印尼本土文化交流交融的結果。(完)

      受訪者簡介:

      袁霓,原名葉麗珍,祖籍中國廣東梅縣(今梅州市),生于印尼雅加達,第三代華裔。印度尼西亞華文寫作者協會總主席、華人作家。從小深受華文文學影響,醉心于文學創作,著有短篇小說集、散文集、中印尼雙語詩集等。對印尼的廟宇文化有過專門研究。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仙踪林|国产91色综合久久免费|这里只有久久精品|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ins id="gnhsu"></ins>
    <noframes id="gnhsu"></noframes>

  • <acronym id="gnhsu"><optgroup id="gnhsu"><rt id="gnhsu"></rt></optgroup></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