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31日 14:4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成都7月29日電 題:武術,還有東西方之別嗎?
——專訪成都體育學院教授馬秀杰、成都大運會武術套路項目國家隊教練喻波、成都大運會武術散打項目國家隊教練王祥權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29日,正在進行的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簡稱“成都大運會”)上,男子南拳項目誕生了本屆大運會首枚金牌,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武術的魅力。
南拳虎虎生威,長拳舒展大方,棍劍勁道威猛,太極拳行云流水……何為武術?源于中國的武術如何走向世界?武術,還有東西方之別嗎?
成都體育學院“中華武術國際化傳播研究”一流學科團隊帶頭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與英國卡迪夫大學訪問學者、博士生導師馬秀杰教授,成都大運會武術套路項目國家隊教練喻波,成都大運會武術散打項目國家隊教練王祥權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何為武術?武術起源于何時,經過了哪些變遷?
馬秀杰:武術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創造出最大程度發揮人體技擊功能的一項身體技術和身體藝術展現形態,是一種人類身體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
中華武術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中華民族的遠古祖先為了生存而與野獸搏斗的狩獵以及漁獵活動,這是武術技擊滋生的原始土壤。在先秦時期出現的祭祀儀式、慶;顒拥奈湮枋俏湫g套路的早期萌芽,而行步閉氣的內外修煉可以看做武術共發的肇始。
先秦時期并沒有“武術”一詞的使用,但有“刑天舞干戚”等武舞的傳統。在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兵時代,開始有了越王劍、夫差矛以及“射、御”“舞象”“隆技擊”等未被稱為“武術”的武術萌芽狀態。
魏晉時,陳壽在《三國志·劉封傳》中首次使用“武藝”一詞。在這里“武藝”是對手搏、擊劍和射箭等實用搏擊術的整體描述。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武術”稱謂是在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錄有顏延年《皇太子釋奠會作詩》中記載的“偃閉武術,闡揚文令”,但這里的“武術”主要指軍事技擊術。
此后“武術”很少見于文獻資料記載,但武藝卻在宋元發展為“十八般武藝”,不過這里的“武藝”主要指的是兵器,說明宋元時兵器種類已相當豐富。武術稱謂在民國初年因《中華新武術》《申報》描述馮婉貞“自幼好武術”之中再現,其通用性就此沿用下來。
20世紀初,西方體育這一概念傳入中國,“武術”開始作為體育項目的一個概念被認知。起初學界對“武術”這一概念的界定,普遍受到西方體育文化思維定式的影響,用西方體育的范疇來定義“武術”的概念,把武術局限在人體運動的技術層面和作為一個體育運動項目來定義。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武術即是技擊”,如果不談技擊的攻防含義就是否定武術,武術也就失去了根本的屬性。
中國武術協會原主席徐才認為,武術涵蓋面很廣,它包含哲學、倫理學、美學、醫學等內容,這一點與亞洲體育或者歐洲體育大不相同。未來,中華武術有兩個走向,一個是從中國走向世界;一個是從小武術走向大武術,所謂小武術就是拳術;所謂大武術,就是除了拳術外,還包括武術醫學、武術文學、武術戲劇、武術倫理哲學等。
中新社記者:成都大運會武術項目比賽于7月29日至8月3日在成都市城北體育館舉行,共產生20枚金牌。本屆大運會的武術項目有什么看點?
喻波:中國地大物博,在歷史長河中,不同地域的武師結合當地的文化特點、自身對武術的理解,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武術流派。
成都大運會武術套路項目比賽包含了南拳、長拳、太極拳等中國主要武術流派。其中,武術項目第一個比賽日的男子南拳、女子南刀同屬南拳系列。南拳系列最大的競技特點是步伐穩健、剛猛有力、節奏緊湊。南拳系列在演練的過程中,常伴有震人心魄的發聲。對于習武者而言,這種發聲有著以聲助氣、以氣助力的特點。
長拳系列包含拳術、刀術、劍術、槍術等,其最大的特點則是舒展、奔放、瀟灑、飄逸。太極拳系列是海內外民眾最了解的武術項目,它有著輕柔舒展、平穩連貫、圓活自然的主要特點。第一次接觸太極拳的人,可能會覺得太極輕輕柔柔,如同跳舞一般。但太極拳絕對不是跳舞,它是一種拳理的至高境界。我老師傳授太極時常說,“太極要以靜處事身放松,下盤穩固足生根,攻防于心不于表,靜若病貓動如虎!
王祥權:武術散打(散手)是由角抵、相撲和摔跤等中國古代武術技擊形式發展而來,以踢、打、摔和防守技法為主要方法,以此進行徒手格斗的一項現代體育競技運動項目。
相比現代武術套路,現代武術散打起步較晚。1979年3月,原中國國家體委決定將散手列為競技比賽試驗項目,1989年又下發《關于加強武術散手比賽管理的通知》,隨后在中國江西宜春舉行了第一次與散打相關的正式比賽——全國武術散手擂臺賽,并正式采用《武術散手競賽規則》,這成為散打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
成都大運會武術散打比賽每場比賽由三局組成,每局凈打2分鐘,局間休息1分鐘。選手兩局獲勝;或將對手重擊倒地不起;或滿足國際武術散打比賽規程規定的戰術勝利,則可判定為贏得該場比賽。
中新社記者:源于中國的武術如何走向世界?
馬秀杰:從古代中國向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國家的傳播,到近代的華僑華人的移民傳播、當代的功夫影視國際化傳播,從新中國成立后外交武術表演團到改革開放后頻繁的國際武術文化交流,中華武術的國際傳播活動從未停止過。
具體來講,早在漢代,中國文化便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傳入日本,中華武術也深刻影響了日本武技發展!逗鬂h書·東夷傳》記載“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余國”“使譯通于漢者三十許國”!度龂尽の褐尽べ寥藗鳌芬苍涊d中日交流。中國刀劍之術與角抵、相撲活動,便是自此時起開始東傳日本。
到了明朝,明人陳元赟為避戰亂東渡日本,將中華武術傳授給了日本武士。日本武士學習過程中,對陳元赟的拳法進行創新,創建了柔道,陳元赟也因此被日本人奉為“柔道鼻祖”。此外日本《空手道秘訣》一書也寫到,琉球空手道由中國傳至而發展。
近現代,中華武術在精武體育會、全球華僑華人的推動下,以及經由武術相關影視作品,特別是由功夫巨星李小龍掀起的全球“功夫熱”浪潮,進一步將中華武術推向全球。2022年,來自法國、海地和沙特的三個武術協會正式加入國際武術聯合會,至此,國際武術聯合會在全球五大洲擁有的會員協會數量增至158個。
中新社記者:武術,還有東西方之別嗎?武術入奧還有多遠?
馬秀杰:目前東西方對于武術的定義并不對等。武術翻譯到西方后,產生了不同的對于中華武術文化的認知。
在20世紀70年代,因為李小龍的個人魅力以及其在功夫電影的貢獻,英語詞典中多了Kungfu一詞。確切地講,這種Kungfu主要是指李小龍所代表的技擊的功夫。另外因為中國太極拳在海外的影響較大,調研中我們發現,不少西方民眾將太極拳單列為一種武術,而將其余武術都歸為中國傳統武術。
中華武術在西方還有多種概念,如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代表中國古代有技擊功能的武術;Chinese martial arts是概念最為廣泛的中華武術概念,它包括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太極拳、Kungfu等。而WUSHU在不少歐洲人眼中是表演的武術,類似體操。
中華武術有上百個拳種,不同國家和地區民眾學習的武術種類也有所不同。當前,大部分發達國家的武術愛好者,習練最多的是太極拳;詠春拳在德國傳播最廣,因為葉問徒弟梁挺曾在當地進行了在地化傳拳;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除太極拳外,受洪拳等中國南方拳種影響較深,因為當地很多華僑華人來自中國南方。
武術源于中國,屬于世界。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外武術人的不斷努力,中華武術多次登上國際大賽舞臺。武術作為文化教育項目,不僅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4年南京青奧會上舉辦了相關比賽,還成了2026年達喀爾青奧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成都大運會是武術第二次進入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2019年在中國臺灣舉行的臺北大運會中,武術首次被國際大體聯列為自選項目。這從側面反映了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認同是與生俱來的基因,所以兩岸舉辦大型國際賽事時,都希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武術向世界推廣。
雖然武術進入了大運會、青奧會,但武術進入奧運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參賽項目的設置正處于“瘦身計劃”中,一個項目進,就需要一個項目出,這對入奧項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武術究竟用什么方式入奧?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探索,武術套路已難以成為入奧的形式。那么就只剩下武術對抗的形式,究竟哪一種武術對抗形式既能體現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又能體現中華武術攻防格斗特色,還能表達中國禮儀文化、倫理文化,這些都需要很長的路去探索。(完)
受訪者簡介:
馬秀杰,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卡迪夫大學新聞傳播與文化學院在站博士后,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與英國卡迪夫大學訪問學者,成都體育學院“中華武術國際化傳播研究”一流學科團隊帶頭人,多個國內外學術期刊的審稿人。主要致力于武術文化國際化傳播研究、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健身干預實證研究以及武術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研究,曾到20多個國家教授、交流中國武術。
喻波,高級教練,國家健將級運動員,四川體育職業學院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南拳太極組主教練、四川省武術協會理事,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武術隊武術套路項目教練員。
王祥權,現任四川省武術散打隊教練組組長,國家級教練,2007年擔任國家隊教練員工作,曾參加2008年奧運會備戰工作,并帶領國家隊在奧運會、世界大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個人所帶隊員5人9次獲得世界冠軍。在全囯運動會中先后獲得3枚金牌,2枚銀牌,1枚銅牌。在年度全國比賽中共獲得58枚金牌,63枚銀牌,71枚銅牌。
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 |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 | 中國致公黨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
國家移民管理局 | 中國新聞網 | 中國僑網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國專家局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