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5日 09:3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重慶6月4日電 題:重慶白鶴梁題刻為何要與埃及尼羅尺石刻聯合申遺?
——專訪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館長楊邦德
作者 梁欽卿
位于重慶涪陵區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遺址類博物館。白鶴梁是長江中一道長1600米的天然石梁,梁上題刻記錄了長江涪陵段1200余年間的枯水水文,極具科學價值,目前該遺址正在和埃及的尼羅尺石刻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白鶴梁題刻為何選擇與埃及尼羅尺石刻聯合申遺?千年水文監測歷史對當今世界應對水文災害有何借鑒意義?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館長楊邦德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同為世界上記錄古代水文的遺址,中國白鶴梁題刻與埃及尼羅尺石刻各有何特點?
楊邦德:白鶴梁是位于重慶涪陵區城北長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相傳古時常有白鶴群集梁上嬉戲,故人稱白鶴梁。梁上有題刻165段、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只,其中具有水文價值的題刻108段,記載了自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以來1200多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水文資料,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涪陵地區有一句民諺,“白鶴繞梁留勝跡,石魚出水兆豐年”。從唐朝以來,古人用刻石魚的方式,將歷年枯水位鐫刻在白鶴梁巖壁面上,這種刻魚為尺、設標記水的發明被稱為石魚水標,是世界各大河流域獨一無二的創舉,為研究長江水文、區域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規律提供了實物佐證。古人分析水文數據發現,長江洪枯水大約每10年為一個周期,“石魚出水”即可認為枯水周期已過,豐年將至,接下來一年將會雨水充沛,五谷豐登。
而古埃及時代的尼羅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水位觀測的流域之一,尼羅河水位測量歷史超5000年,記載下來的有1300多年。早在公元前,埃及神廟的祭司們發明了一種水位測量標尺,作為測量尼羅河水位的工具,后被稱為“尼羅尺”,可通過水位與作物的收獲關系來確定稅收額度。
尼羅河上至少曾有20個尼羅尺,這些尼羅尺沿河間隔設置,水位記錄被保存在宮殿和神廟的檔案里,F存尼羅尺主要位于尼羅河的上游及下游,呈多點分布特征,主要包含三種形式:第一種為垂直淹沒在河水里的柱子,柱子上有刻度指示水量;第二種是一段通往河水的臺階,臺階兩側墻壁上刻有刻度;第三種是將尼羅尺置于岸上寺廟的水井或水池中,通過長距離渠道或涵洞將其與尼羅河水連通,然后引水入水井、水池或水箱里,以此來進行觀測。
中新社記者:埃及與中國相距甚遠,白鶴梁題刻為何選擇與尼羅尺石刻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楊邦德:中國和埃及是世界上目前仍保存有水位觀測實物遺存的水文遺產國家,位于重慶的中國白鶴梁題刻和埃及尼羅尺石刻都位于世界大河上,都是古代水文設施遺存,分別代表了亞、非大陸兩種不同農業文明與江河水資源之間的密切關系。
白鶴梁題刻和尼羅尺石刻有著極其緊密的內在聯系:都是古代延續最長的人水關系的實物遺存和見證,都是農耕文明測水用水的早期智慧,都為幾千年氣候變化提供了詳實的科學資料。兩國聯合申遺,有助于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開創世界遺產保護新模式。
早在2021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就已牽頭完成《白鶴梁題刻摹錄校論》與《白鶴梁題刻價值研究》課題結項,啟動了中埃水文遺產聯合申遺的可行性論證工作。
目前,中埃聯合申遺的提議也已起步,白鶴梁正在建立與埃及民間和官方聯合申遺的工作機制,F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白鶴梁,申遺要件不斷完善:一是持續提交申遺請示;二是重新填報申報表及遞交相關材料;三是持續完善“白鶴梁題刻申遺文本”,并與埃及方溝通對接情況,爭取盡早啟動“埃及尼羅尺石刻—中國白鶴梁題刻聯合申遺文本”編寫工作。
中新社記者:逐水而居的古人在水濱創造大量文化,但很多都沉入水下。白鶴梁文物有何重要性,中國進行了怎樣的保護讓其能夠“水下越千年”?這給世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哪些借鑒?
楊邦德:除具有水文科學價值外,白鶴梁題刻還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素有“水下碑林”的美譽。梁上囊括唐宋以來各派文人遺墨,字體有篆、隸、行、楷、草,書法風格顏、柳、歐、蘇俱全,是中華書法藝術、石刻藝術的瑰寶。北宋文人黃庭堅在此留下“元符庚辰涪翁來”,此外還有朱昂、劉忠順、晁公武、秦九韶、王士禎等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記,上有萬余字題刻的白鶴梁成為中華藝術獨一無二的記錄載體。
早在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氣象組織在法國巴黎聯合召開的國際水文會議上,首次將白鶴梁題刻推向世界,引起相關領域專家極大關注。此后三峽工程蓄水,白鶴梁將永沉江底,如何保護題刻成為專家們論證和研究的重大課題。
在多種保護方案中,最終選擇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提出的“無壓容器”方案。該方案是在白鶴梁原址上修建一座巨大的無壓容器,并在容器內注滿過濾后的長江水,使容器內部的水壓與外部的長江水壓達到相對平衡。容器采用先進的設備及技術對長江水進行沉淀、活性炭去淤等,以減少江水對題刻文字的侵蝕。容器內沿白鶴梁體建了一條耐壓通道,觀眾可在通道通過觀測窗口近距離觀賞水下題刻!鞍Q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是迄今水下文物保護涉及技術學科最多、難度最大的項目之一,讓三峽地區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枯水題刻群和世界首座水下題刻博物館。
當前,全球對水下文化遺產更加重視,埃及、希臘、墨西哥都在規劃建設水下博物館,中國石門水庫下的石門石刻、千島湖水下的賀城(古淳安城)、喜峰口長城、獅城(古遂安城)等水下遺產也都面臨保護與展示的問題,白鶴梁水下遺產的保護利用經驗,為世界打開了新的視角。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輪番上演,干旱、洪澇等水文災害始終存在。白鶴梁千年的水文監測歷史對當今世界應對水文災害、強化可持續發展有何借鑒意義?
楊邦德:翻開整部人類歷史,重大氣候災害事件如極端干旱、洪澇、低溫等,都會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白鶴梁記錄的水文資料是古人在長期觀察中的經驗認識,暗合氣候、水文、農業三者之間的因果聯系與科學規律,是對三峽地區降水周期與長江水位變化的規律總結。這些記錄為研究古代三峽地區的農業生產狀況,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歷史資料,至今仍可對社會的氣候變化、水環境問題等提供參照。
白鶴梁的水文資料對研究長江流域的水電開發、橋梁建設、內河航運、農田灌溉、城市供水、沿江防洪等都有重要作用,特別是為葛洲壩項目的建成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提供了確切可靠的依據。在制訂長江水利工程規劃時,一般需要用千分之一的概率作為保險系數,即當千年一遇的特枯水位或特大洪水出現時,能保證工程有足夠的發電、通航能力,以及安全系數與抗洪能力,白鶴梁題刻正好提供了長江很長時期的洪枯水資料作為工程設計依據。
氣候和水文密切相關。近年來,受極端天氣影響,全球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顯著增加,災害影響日趨嚴重。通過白鶴梁現存的水文資料可得出一個規律:長江上游三至五年一小枯,十年一大枯,六百年一極枯。這些水文氣候變化規律如今是否管用,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或許能為人類未來應對極端天氣提供一些思路。(完)
受訪者簡介:
楊邦德,男,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館長,全國水利博物館聯盟副主席、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水文化工作委員會專家,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第四屆學術委員會委員,發表《長江歷史文化名片——白鶴梁》《月涌大江流——從碑刻視角看長江文化》《白鶴梁水下石質文物保護與展示》等論文。
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 |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 | 中國致公黨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
國家移民管理局 | 中國新聞網 | 中國僑網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國專家局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