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gnhsu"></ins>
<noframes id="gnhsu"></noframes>

  • <acronym id="gnhsu"><optgroup id="gnhsu"><rt id="gnhsu"></rt></optgroup></acronym>

    首頁 > > 正文

    東西問丨盧琦:跨境沙塵背后,全球荒漠化治理如何破題?

    2023年04月27日 09:44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中新社記者:陳溯

      全文字數:2155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這個春天,風起蒙古國,沿途不斷“添油加醋”,“進口塵”“國產沙”在中國互相裹挾,沙塵暴頻頻來襲。

      4月25日,中蒙邊界發生小股沙塵,在偏北氣流作用下持續向東南傳輸。當天下午,北京出現沙塵天氣。4月19日,蘭州中川機場能見度僅為400米。據了解,中國今年已經發生11次沙塵天氣過程,為近10年同期最多?!包S沙漫天”的北方城市再一次刷屏網絡,引發輿論熱議。

      今年沙塵天氣為何偏多?面對跨境跨區域的沙源地,應如何推動沙塵“全球治理”?中新社“東西問”就此專訪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盧琦研究員。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今年以來,中國已出現11次沙塵天氣過程,為近10年來最多。據《中國氣象災害年鑒(2020)》,近20年來,3月至4月平均出現沙塵天氣的次數為7.8次,今年4月尚未結束,次數已超過往年平均值。今年沙塵天氣偏多的成因是什么?

      盧琦: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蒙古氣旋和地面冷鋒產生的風力較大,為沙塵天氣發生提供了動力條件;二是前期氣溫回升較快,不穩定的空氣狀態為起沙提供了熱力條件;三是地表條件較差,2022年植被生長季,主要沙塵源區降水偏少一至四成,植被生長狀況偏差。今年降水又較常年偏少二至五成,加之凍土層快速融化,積雪覆蓋少,植被返青推遲,表層土抗風蝕能力差,易于起沙。

    2023年3月20日,甘肅省張掖市“沙塵墻”滾滾推進。王超 攝
    2023年4月10日,呼和浩特市民在沙塵中出行。丁根厚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為了治理沙塵天氣在林草建設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有聲音指出,中國“三北”防護林等防護林工程持續推進,但是沙塵天氣卻未能顯著改善,背后原因是什么?

      盧琦: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2016年至2020年),中國荒漠生態系統保護和荒漠化治理成效顯著,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97.8萬公頃。近日發布的《2022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中國全年完成造林383萬公頃、種草改良321.4萬公頃、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84.73萬公頃,森林面積2.31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4.02%。2000年以來,中國實施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大地實現了“由黃變綠”,貢獻了全球25%的綠色增加量。對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17項指標,每一項都表現出趨好勢頭,特別是在土地退化修復方面,提升最為顯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麥蓋提縣護林人員在防風固沙林內整理滴管設備。富田 攝

      但是,沙塵暴更多是一種自然現象、自然過程。中國西北地區、蒙古國南部戈壁地區、中亞荒漠地區,地表多覆蓋天然的沙漠、沙地、戈壁,以及人為疊加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這些地方通常植被稀少,一旦冬季降雪在春季過早消融,沒有了積雪的保護,裸露的地表沙物質就很容易“隨風起舞”。

      1978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相對上述“沙源”,“三北”防護林的植被面積較小,在春季這段時間阻擋沙塵暴的作用就有限。冷空氣和大風影響范圍在垂直方向上主要是在千米以上高空,數米到數十米高的防護林可阻擋部分地表的粗沙細沙,但遠不能擋住被大風帶上高空的粉砂和黏粒。因此,“三北”防護林作為一項綜合性重大生態工程,對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雖不是治沙塵暴的“專用藥”和“特效藥”,但卻是不可或缺的“長效藥”。

      中新社記者:統計顯示,中國仍有257.37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和168.78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這些沙化土地能得到根治嗎?沙塵天氣是一個常態化問題嗎?

      盧琦:沙塵暴自古有之。近年來,中國沙塵天氣的頻次有所減少,但它從未消失,未來也會長期存在。中國約170萬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中,可治理的沙化土地約有50萬平方公里,應加快治理,其他的120多萬平方公里主要是原生沙漠、戈壁等,應以保護和修復為主。

      沙塵暴是自然過程和自然現象,既然天然沙漠存在,沙塵暴就很難被消滅,要接受沙塵暴的客觀存在。但土地沙化可防可治,土地沙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導致的土地退化,沙化土地治理是減少沙塵暴頻率和強度的有效手段。

    甘肅省臨澤縣治沙人員用稻草、蘆葦等進行草格治沙。陳禮 攝

      當前中國的荒漠化總體趨勢有所遏制,但荒漠化治理依然任重道遠。中國荒漠化面積仍占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依然是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而且越到治理后期,面臨困難越大,突破難度越高。中國的沙化土地仍然面積大、程度重,植被覆蓋總體仍低,難在基數龐大;個別不合理人為活動仍然存在;防沙治沙投入嚴重不足;沙塵暴無國界,周邊國家沙化狀況嚴重。此外,中國的沙漠、沙地提供了大量的沙源。

      中新社記者:鄰國蒙古國是重要沙源地之一。據統計,近幾次北方沙塵天氣均是蒙古國戈壁荒漠的沙源在南下過程中與中國沙源地的沙源疊加形成。中國在推動沙塵暴國際合作治理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未來有何國際合作計劃及建議?

      盧琦:防治荒漠化是全人類的共同挑戰?;哪两袢允侨蛑卮蟓h境問題和發展瓶頸,嚴重威脅著生態安全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球荒漠化治理有“四味良藥”——制定公約議定書,統一全球履約和守約“度量衡”;構建全球觀測網,遙看旱地變化方寸間;編制全球自然沙漠(遺產)名錄,為后代留下一片原生沙海;啟動“全球治理”行動,力爭實現2030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

    2017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舉行。劉文華 攝

      今年春天的沙塵暴警醒人們,人類是個命運共同體,沙塵暴預防、沙源地治理需要加強全球治理、全域治理、全過程治理。

      當下,境外沙塵暴災害隨時有可能進入中國,相關工作需要全球努力。近年來,中蒙兩國持續加強荒漠化治理雙邊合作。2022年11月,中蒙兩國領導人會晤時,中方提出“愿同蒙方探討設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將跨境全域治理、共同保障兩國人民福祉推向新高度。未來,中蒙雙方將攜手推進該中心的建設,為防治荒漠化提供科技支撐、決策支持和智庫服務。

      受訪者簡介:

       盧琦,男,1963年出生,博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學術帶頭人。自1995年以來,主要從事荒漠化防治、干旱區生態系統管理、宏觀戰略與國際政策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參加國際、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30多項,發表論(譯)文150余篇,主編或參編著(譯)作20余部;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5項,國家級科技獎勵4項。曾榮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是“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仙踪林|国产91色综合久久免费|这里只有久久精品|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ins id="gnhsu"></ins>
    <noframes id="gnhsu"></noframes>

  • <acronym id="gnhsu"><optgroup id="gnhsu"><rt id="gnhsu"></rt></optgroup></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