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2f3eu"></tt>

    1. <p id="2f3eu"></p>
      <b id="2f3eu"><span id="2f3eu"><var id="2f3eu"></var></span></b>
      搜 索
      首頁 > > 正文

      東西問丨寧一:中醫藥文化如何在東南亞“落地生根”?

      2023年04月03日 10: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中醫藥文化如何在東南亞“落地生根”?

        ——專訪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寧一

        作者 門睿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華人,有華僑華人的地方就有中醫藥。在與中國山水相連的東南亞,中醫藥文化不僅隨著人文交流而廣泛傳播,融合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當地傳統醫藥體系,還吸納了東南亞特有的物產資源,豐富了中藥的種類與來源。

        作為中華民族瑰寶,中醫藥基于怎樣的因緣際會走向東南亞?又如何在東南亞“落地生根”,融合發展至今?華僑華人在其間發揮著怎樣的作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寧一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中醫藥伴隨華僑華人“下南洋”的歷史蹤跡。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醫藥最早于什么時候、基于怎樣的契機走向東南亞?

        寧一:不同國家、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常態。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交往歷史悠久。歷史上,由于戰亂、商貿、謀生等原因,有中國人向東南亞等地遷移,在融入當地社會環境過程中帶動了中醫藥的傳播與發展。

        據越南史籍記載,早在公元前257年,中國醫生崔偉就曾在越南行醫治病,其所著《公余集記》亦流傳于世。

        秦漢之際,大批中原人士南遷,中醫藥隨之向南傳播。秦、漢兩代在今越南北部與中部地區設郡,中醫診療技術和中醫醫籍隨人口向南傳播,使越南北部和中部成為最早受中醫藥影響的東南亞地區。

      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展出的“華蹤醫跡——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醫藥文化展”。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圖

        中新社記者:當地民眾如何看待“遠道而來”的中醫藥?

        寧一:中醫藥剛進入東南亞時,首先受到當地王公貴族等社會上層人士的認可與接受。后來隨著大量華僑移居東南亞,中醫藥也走向當地尋常社會,在解決華僑醫療需求的同時,受到當地民眾歡迎。

        以越南為例,當地人稱中醫藥為“北醫”“北藥”,本土醫藥為“南醫”“南藥”。在吸收中國醫學精華的基礎上,越南結合當地地理、社會、人文和疾病特點,逐步形成了越南傳統醫藥體系。越南著名醫學家黎有卓18世紀所撰醫學著作《新鐫海上醫宗心領全帙》,將中國醫學理論、治法等內容體系化,融會越南臨床實踐經驗,是東南亞國家接受并發展中國醫學精華的成功范例,在中越文化、外交、醫學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華蹤醫跡——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醫藥文化展”中的中草藥陳列。

        中新社記者:中醫藥在東南亞的傳播有哪些代表性歷史事件?

        寧一:推動中醫藥走向東南亞的一個重要事件是鄭和下西洋。鄭和船隊中配有醫官和醫士,承擔著對所到之地藥材的調查、鑒定、采集和購買等任務。隨船帶去的中國藥物種子,凡能適應種植條件的,就教當地人栽培。他們還為東南亞居民治病、傳授醫學知識,促進了中醫藥文化在當地的傳播與交流。

        據印尼巴達維亞(即今雅加達)華僑歷史文獻《開吧歷代史紀》記載,1681年,荷蘭總督里耶克羅夫·范·戈恩斯因病退休回國,中醫周美爺(又譯“周美爹”)一路護送并于翌年返回印尼。此后,當地凡有高級官員生病,均由周美爺醫治,他由此獲得“吧中第一位神醫”的美譽。

        中醫藥在東南亞的傳播在明清小說中也有體現。在清代李汝珍所著小說《鏡花緣》中,游歷于海上絲綢之路的海船艄公多九公沿途施送多種治病藥方、驗方,以為濟世之道,并決心將驗方秘方刊刻流傳。這反映出隨著海上貿易往來發展,中醫藥已在東南亞廣泛傳播。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外貿易交流主通道,中國與東南亞商貿往來頻繁,許多原產自東南亞的中藥材裝載在海船貨柜中進入中國。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圖

        中新社記者:原產自東南亞的物產如何逐漸進入中醫藥體系?

        寧一:東南亞動植物資源豐富,礦物資源分布也與中國不同。許多產自東南亞的動植物藥、礦物藥與香料很早就成為獨具特色的中藥資源,它們進入中醫藥體系的途徑殊為不同。

        成語“薏苡明珠”,指薏米被說成明珠,比喻被人誣蔑,蒙受冤屈。這一典故背后是東南亞物產進入中原的現象。東漢時期,將軍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地區),為應對潮濕氣候、抵御瘴氣侵襲,他讓軍中服食薏苡仁。交趾的薏苡果實大,馬援回軍時載了一車,想作為種子引入。馬援死后,有人上書誣告他以前從南方載回來一車明珠。其夫人六次上書,冤情才得解。

        漢唐之際,道教、佛教在中國興起,部分道士與僧人往來于中國與東南亞,促進了人們對東南亞藥物資源的認知與交流。

        唐中期以后,海上絲綢之路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交流主通道,極大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的交往,其中用作藥材的香料是中國從東南亞進口的主要貨物。泉州灣宋代海船出土文物中,香料藥材數量最多,包括胡椒、檳榔、乳香、龍涎香、朱砂、水銀、玳瑁等,都是中國從東南亞進口的大宗貨物。

      原產自東南亞地區的乳香、沒藥、檳榔、丁香、豆蔻等中藥材。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圖

        中新社記者:中醫藥在東南亞傳播發展的過程中,華僑華人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寧一:明末清初,東南亞形成了頗具規模的華僑社會,他們在漂洋跨國、異域謀生之際保持著中華文化傳統與生活習俗,進一步將中醫藥傳播向東南亞各地,推動中醫藥與當地文化融合共生。

        19世紀中葉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人民以“契約華工”形式出洋謀生,華僑進一步在東南亞集聚。由于體力勞動繁重,加之當地氣候濕熱、水土不服等因素,華僑對醫藥救治的需求激增,不少中醫師專門赴東南亞行醫。

        東南亞華僑同舟共濟、攜手互助,創辦了許多中醫院和慈善機構以及中藥鋪、中藥廠,業緣類中醫社團也相繼成立。這些中醫院、中藥企業、中醫社團秉承慈善公益、弘揚中醫宗旨,照顧年老無依、貧病交加的東南亞僑胞,同時將醫療關懷惠及當地其他族群。

      “華蹤醫跡——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醫藥文化展”中的中藥鋪復原場景。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圖

        中新社記者:中醫藥對東南亞社會文化產生了哪些影響?

        寧一:中國人講求藥食同源、以食養生,華僑華人將這一理念與飲食習慣帶入東南亞,結合當地風土人情衍生出特色飲食文化。代表性的肉骨茶、娘惹菜、蓮花茶等,都與中醫藥的“調和致中”理念一致。

        中國古代醫家常以導引鍛煉修身養性、防病療疾,由此衍生出五禽戲、八段錦、太極等健康養生功法。明末清初,華僑將中華武術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影響了當地眾多中華武術愛好者。

        東南亞地區傳自中國的各類宗教慈善場所眾多,其中多設中藥房,有中醫醫師定期義務坐診。在當地,宗教和民間信仰場所不僅是人們的精神寄托,也是求醫問藥的去處。

        由于海上貿易發達,馬六甲海峽附近地區使用的馬來語中出現大量外語借詞。其中一些關于中醫藥的漢語借詞與閩南語發音幾乎相同,如ginséng(人參)、jintan(仁丹)、koyok(膏藥)、bongmeh(摸脈)等。

      北宋朱彧《萍洲可談》記載,“三佛齊舶赍乳香至中國,所在市舶司以香系榷貨,抽分之外,盡官市”!叭瘕R”是當時東南亞的海上強國,疆域位于今天的印尼和馬來半島。商船帶著乳香等香藥到中國,經過市舶司抽解博買后再行官賣,說明東南亞舶來香藥的珍貴。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圖

        中新社記者:當前中醫藥在東南亞發展狀況如何?華僑華人在推廣、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關注的問題或值得探索的方向?

        寧一:當前,東南亞地區的中醫藥發展已具特色,醫療水平不斷提升,社團發展趨于穩定,中醫學院逐步建立,海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日益增多,社會影響力廣泛。中藥已在越南、新加坡、菲律賓等國以藥品形式注冊;越南、菲律賓、泰國等國家也宣布承認中醫的合法地位,中醫藥在法律層面得到認同。

        自20世紀中期以來,東南亞地區中醫藥教育進程逐步深化,中醫藥高等教育規模逐步擴大、體系逐漸完備。中國中醫醫療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與東南亞國家合作交流日漸深入,為中醫藥海外發展儲備了大量人才。

      隨著東南亞華僑逐漸積聚,許多中醫院和慈善機構以及中藥鋪、中藥廠、業緣類中醫社團也相繼成立。圖為新加坡牛車水街上露天醫治照片。冉文娟 攝

        可以說一部華僑華人遷移史,也是一部中醫藥海外發展史。當前,中醫藥是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人文交流、促進東西方文明互鑒的重要內容。近距離地運用與呈現,能夠讓住在國民眾日益認同與接納中醫藥,使其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可以運用現代理論講述和闡釋中醫藥文化理念,向外國民眾講好中醫藥背后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價值觀念,讓更多的海外民眾理解并接受中醫藥。

        受訪者簡介:

        寧一,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理事、中央和國家機關青聯委員。從事僑務工作多年,曾主持海外少數民族僑胞課題項目,合著有《五緣性華僑華人社團研究》,牽頭策劃“紙上風云五十年——《美洲華僑日報》特展”“華僑華人與冬奧主題展”“新僑創新十年成就展”“華蹤醫跡——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醫藥文化展”。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

      韩国女明星们的yin荡生活

          <tt id="2f3eu"></tt>

        1. <p id="2f3eu"></p>
          <b id="2f3eu"><span id="2f3eu"><var id="2f3eu"></var></span></b>